1942年缅甸,杜聿明面对两个选择:一是跟随英军撤往印度泸州配资公司,二是穿越“魔鬼居住的地方”野人山。这位中国将领做出了一个令世人震惊的决定。
1942年缅甸,杜聿明面对两个选择:一是跟随英军撤往印度,二是穿越“魔鬼居住的地方”野人山。这位中国将领做出了一个令世人震惊的决定。
1942年5月,缅甸战局急转直下。日军占领腊戍后,切断了中国远征军的退路。摆在远征军指挥官杜聿明面前的是两条撤退路线:一是跟随史迪威经英帕尔撤往印度,二是穿越野人山回到云南。
杜聿明选择了第二条路——一条被称为“死亡之路”的野人山路线。这个决定导致了他的部队损失惨重,却也展现了中国军人的骨气与尊严。
远征军困境:缅甸战局崩溃与抉择时刻
1942年初,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是为了保卫滇缅公路这条“生命线”。这条公路每月运送的军事物资高达15000吨,约占中国对外物资补给总量的85%。
展开剩余84%但英国人的态度让远征军处境艰难。英国既希望得到中国军队的支援,又担心中国军队进入缅甸会影响英国的殖民统治。这种矛盾心理导致英方行动举棋不定,远征军的调动频繁变更。
1942年4月29日,日军突破了腊戍外围防线。守卫腊戍的新编22师在日军猛烈炮火轰击下损失惨重。5月初,日军占领缅北重镇密支那,并迅速挺进中国境内,于5月10日占领腾冲,彻底切断远征军退路。
杜聿明当时率领的是中国远征军第五军和第六军,这些都是黄埔系的精锐之师。尤其是第五军,是当时中国军中唯一的机械化部队。
杜聿明拒绝撤往印度的首要原因关乎尊严。已经撤到印度的英国人要求中国军队如果撤往印度,需要放下武器,以难民身份入境,而且还要接受英军的收容安排。
杜聿明对此断然拒绝:“我的部队不会接受你们的好意,我们从中国来,就应该回中国去,我们有自己的国家,不需要当你印度的难民,日本人也挡不住我的道路。”
事实上,就连最终选择撤往印度的孙立人也遇到了类似情况。孙立人在到了印度后,直接对部下下令准备战斗,英国人最终让38师武装进入了印度。
杜聿明作为蒋介石的嫡系将领,对维护中国军队的独立性十分执着。他不愿意让自己的部队接受英军的调配,更不愿意让精锐之师沦为难民。
蒋介石的指令:来自重庆的政治压力
蒋介石虽然表面上同意史迪威的建议,但实际上并不希望远征军主力撤往印度。5月7日与15日,蒋介石两次电令杜聿明,严禁远征军进入印度。
5月10日,蒋介石通过电报向杜聿明暗示,希望他能带领部队回国。这个指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杜聿明的最终决定。
作为黄埔军校培养的嫡系将领,在当时军队的家长制体系里,违抗蒋介石的命令几乎不可能。杜聿明在回忆录中也提及了他与史迪威的矛盾,认为正是因为史迪威的失误才让战场形势急转直下。
蒋介石的严令是导致杜聿明选择野人山路线的重要因素。杜聿明宁愿冒险穿越原始丛林,也不愿违背蒋介石的意愿。
杜聿明对英军的不信任源于缅甸战场的实际体验。在缅甸战役中,英军多次丢盔卸甲置远征军于不顾,这让杜聿明等众将士心怀不满。
最典型的是仁安羌战役后,中国远征军解救出被日军包围的英缅联军七千多人。但英军在接下来的行动中却临阵脱逃,害得杜聿明的部队损失惨重。
杜聿明早就因英军多次置远征军于不顾而心寒。军人的自尊心强烈反对继续去依附于英国人,哪怕是安全抵达印度,远征军也免不了英国人充满歧视的眼光。
英属印度
这种不信任感不仅限于杜聿明。1942年4月,英军总司令哈罗德·亚历山大下达全线撤退命令。因英军主力集中西线,便迅速向印度撤退;而中国远征军主力分布在东线,只能分路撤回中国境内。
杜聿明对野人山的认识严重不足。他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说:“如果知道野人山如此艰险,就不会让部队扔下重装备入山,而是与敌硬拼,争取突围。”
野人山位于缅甸最北方,是一片未被开发的原始森林,被缅甸人称为“魔鬼居住的地方”。这里山势高峻、密林覆盖,瘴气弥漫,当地土著多为原始部落居民。
1942年5月中旬,远征军开始了艰难的野人山突围。杜聿明所带的第五军军部以及22师,从开始的约1.5万人,在野人山地区经历了一百一十余天的折磨后,最后仅两千多人生存了下来。
死亡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七,几乎是“九死一生”。随远征军进山的有200多名女兵,但最后仅有5人幸存。
疾病是对突围部队造成了沉重打击。在潮湿闷热的丛林中,疟疾和痢疾迅速蔓延。由于缺乏药品,许多病患只能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接受治疗。
不同选择的不同命运
与杜聿明不同,新38师师长孙立人选择了相反路线。孙立人坚决反对杜聿明的决定,违抗了长官的命令,率领新38师向西撤退,在击溃日军的阻击后,成功撤至印度境内。
孙立人
孙立人的新38师损失极小,约8000人几乎全部抵达印度,而杜聿明所率1.5万人仅2000人存活,损失率超过八成。
从结果来看,似乎孙立人的决策更优。但战争中部队保全并非唯一评判标准。当时蒋介石明确命令各部撤回国内,军人以服从命令为最高职责。
杜聿明选择野人山也是出于对云南防务的担忧。当时,日军已经占领缅甸大部分地区,并有向云南进军的企图。如果远征军主力全部撤往印度,云南将失去有效的防御力量。
龙云
1942年5月8日,杜聿明收到了龙云发来的一份急电,报告称日军已经在中缅边境集结,随时可能发动进攻。这个情报更坚定了杜聿明回师云南的决心。
野人山归来后,杜聿被调回国,明升暗降去了云南驻防。但历史总是给人物留下复杂的评价。
1960年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访华时问杜聿明:“您的百万大军哪里去了?”杜聿明指着一旁的陈毅回答:“都送给他了。”
陈毅与毛主席泸州配资公司
发布于:江苏省鼎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